为传承池州非遗文化,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,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,6月26日至30日,池州职业技术学院“缘来是傩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在基础部教师张桃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志成、继续教育学院苗润智老师的带领下,深入石台县仙寓镇南源村,开展了以“传承傩戏文化,关爱留守儿童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。活动通过文化传播、课业帮扶、手工实践、情感陪伴等多维度交融的形式,将古老傩戏化作滋养乡村留守儿童的清泉,以青春力量搭建连接文化根脉与未来希望的桥梁。

一、文化启蒙:傩戏魅力浸润童心
6月26日下午,活动于南源村综合文化中心启动。实践团为40多名村童带来非遗文化“第一课”。团队成员化身文化使者,通过傩戏传说、神秘精美的傩面具实物展示,揭开池州傩戏的历史面纱与文化密码。孩子们凝神聆听,傩戏中敬畏自然、驱邪纳福的古老智慧与鲜明地方特色,在其好奇与期待的眼神中激起涟漪——一颗颗热爱家乡、珍视非遗的种子,悄然播撒进稚嫩的心田。
随后,一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体验将活动推向高潮。在老师指导下,孩子们戴上VR眼镜,“穿越”至团队自主研发的“傩文化虚拟博物馆”。他们在逼真数字展厅中漫步,近距离观赏珍贵傩面具,身临其境感受傩戏原始张力,甚至在虚拟农产品展厅中趣味购物。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时空藩篱,让乡村孩子沉浸式触摸非遗肌理。科技的震撼与文化的魅力交织,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惊叹与向往。

二、学业护航:知识星光驱散迷茫
在点亮文化心灯的同时,实践团深知扎实学业是留守儿童飞翔的翅膀。针对孩子们语文、数学等学科薄弱环节,巧妙构思融入傩文化,开展富有成效的课业辅导。
语文天地:成语接龙融入傩戏角色名,诗词赏析结合傩戏唱词韵律,阅读理解选用傩文化乡土故事,让语言学习根植于熟悉的文化土壤。
数学乐园:将傩戏表演的队形变换、面具统计、道具分配设计成趣味数学题,孩子在解决“傩戏难题”中掌握数量关系与空间概念。
“知识+游戏+文化”的模式有效点燃学习热情,帮助克服畏难情绪,在轻松互动中夯实基础,找回学习自信。
三、匠心传承:指尖塑形古老图腾
最具创造力的环节是石塑粘土傩面具制作。团队成员讲解面具蕴含的传统文化密码:不同色彩代表的忠奸善恶(如红色象征忠勇,黑色代表刚直),特定造型蕴含的神祇身份与象征意义。孩子们化身小匠人,揉捏塑形粘土,全神贯注模仿传统神韵或加入创意想象。面具干燥后,执笔上色,鲜艳色彩赋予泥土生命——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在他们的指尖奇妙融合。当独一无二、充满童趣与敬意的作品诞生时,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。这不仅是手工技艺的锻炼,更是非遗基因在年轻一代指尖的“活化”与创造性传承。

四、心灵守护:梦想树洞倾听成长
实践团始终深切关怀留守儿童心灵世界。每日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及“梦想树洞”,成为倾诉孩子们心声的秘密花园。团队成员耐心聆听,温暖回应其对父母的思念、成长的困惑、未来的憧憬。6月30日上午,精心设计的“傩戏角色接力”等协作游戏将活动推向情感高潮。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沟通、信任与协作,欢声笑语驱散孤独阴霾。
五、撒播种子:非遗与童心的双向奔赴
每一个孩子,都可能成为非遗小小传承人,成为非遗的传播使者。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,通过访谈石台地区的非遗—目连戏的省级传承人唐时才,在了解到目连戏传承的现状的基础上,设置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,共同探讨如何让目连戏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。通过生动、可触摸的课堂方式,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粒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。这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,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培植起文化认同与自信,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这灿烂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讲述者。

结语:火种不熄,暖流不止
活动虽已落幕,但孩子们手中的粘土傩面如同文化火种,眼中的求知光芒和脸上的笑容是最动人的暖流印记。这场“传承”与“关爱”的双向奔赴,诠释了文化的力量与公益的温度。当非遗智慧照亮留守儿童前路,当青年担当根植乡野,这份实践样本必将为乡村振兴与儿童未来注入不息希望。傩戏的鼓点暂歇,但传承与守护的乐章已在孩子们心中永恒回响。
|